近年来,在疫情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,随着共享经济、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,灵活就业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接受,进入黄金发展阶段。
应届毕业生、归国留学生、下岗再就业人群、农村富余劳动力、职场老司机、退休返聘人员等多样化的群体,拥有多层次的就业观念。企业用工形式更加多元化,除了常见的全日制用工关系之外,还有哪些用工形式呢,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?
国内常见的用工模式
① 全日制用工
即全职工作,是当下最常见也是最主流的一种用工形式,用人单位需要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,缴纳社保,按月支付工资,双方属于劳动关系,受《劳动法》和《劳动合同法》的约束。
② 非全日制用工
指以按小时计算薪酬为主,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,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。根据《劳动合同法》第六十九条规定,在非全日制用工中,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,也可以订立口头协议,两种合同形式均为法律所认可。
③ 劳务派遣
是由劳务派遣机构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,把劳动者派向其他用工单位,再由其用工单位向派遣机构支付一笔服务费用的用工形式。《劳动合同法》第六十六条明确规定“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。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,只能在临时性、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”。
④ 业务外包
是指企业将一部分业务发包给具有资质的企业或个体经济组织完成,比如某电商公司业务扩展到一个新的地方,如果自建物流体系,就需要考虑人员招聘、仓库、车辆等,这是固定成本。业务外包就是把物流业务,都交给另一家单位,这部分的成本就变成了变动成本。
⑤ 平台用工
指企业将业务分派到平台,由个人从平台上承接相应业务,常见的如滴滴、京东众包、美团众包。
常说的灵活用工形式是什么?
基于对“灵活”一词的不同理解,灵活用工包含以非全日制用工为代表的时间上的灵活、以劳务派遣为代表的雇佣形式上的灵活,以及以业务外包为代表的服务形态上的灵活。
但上述5种用工方式各有各的好处,企业可以根据所需进行选择,近年来随着疫情对于企业的影响,选择多元化用工方式的企业明显增多。
选择多元化用工的意义
受疫情影响,不少企业经营略显困难,用工成本导致资金周转困难。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,劳动报酬支出压力大,使企业濒临破产。当企业面临不确定性时,如何调整用工形式,成为企业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。
多元化用工是企业应对风险的一种手段,就业方式的灵活化也是适应当下人们对待劳动的一种方式。这使得企业生产更具弹性,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更强;企业提供了灵活的就业方式,使更多人进入就业市场,或者原来职场人有更多的就业形式选择,给就业人员增加了效用。
灵活用工对企业的好处
一、及时解决了业务高峰时期的劳动力调配,缩短了招聘周期,而且降低了企业成本及管理工作量;
二、保证了招聘人才的质量;
三、开辟了员工展示才华的新舞台;
四、合法合规,能迅速调整人力配置策略,为企业降本增效。